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毛泽东研究 > 综合研究 >

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信:“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媒体:新湘评论  作者:佚名
专业号:梅泥 2019/10/13 13:50:29

今天,第35个教师节,一起回顾毛泽东与徐特立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向敬爱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致敬!向我们人生中每一位师长致敬!

1937年1月30日,延安各界紧锣密鼓地为徐特立60大寿庆祝大会做准备。当时,正在商量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寿信,并当晚派人送到了时在保安主持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祝寿信充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最高褒奖。

教育界的“长沙王”

出长沙城东行40余公里,便到了徐特立的故乡——长沙县五美乡(现江背镇)。下车后前行不远,一座绿树掩映的院子便呈现在眼前,“徐特立同志故居”的匾额高悬于院子门楼中央。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面积约58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19间。故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过厅、庭院、上屋等,左右建厢房、杂屋。院内有水井一眼,檐下形成回廊,小青瓦屋面,方格窗向内支撑。故居前临田野,后靠小山,周围松柏、香樟、翠竹环绕,十分幽雅。院内,两棵茁壮挺拔的桂花树,枝叶茂密,生机盎然,犹如擎天巨柱般屹立着。

1877年2月l日,徐特立就诞生在这座普通的四合院内,父亲为他取名徐懋恂,同时按本族辈顺为他取名徐立华。4岁时,徐特立的母亲含悲而死。五年后,父亲缩衣节食,横下一条心,把他送进了私塾。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饥寒交迫的日子,徐特立不得不中途辍学。直到18岁,他才在一家私塾,找到了谋生之路。从这时起,徐特立一边在家乡教蒙馆,一边“兼习科举”,苦读八股,并以“兴办平民教育”为主旨,开始了他在家乡的办学生涯。

——创办梨江小学。这是徐特立第一次尝试办教育。1905年,28岁的徐特立在宁乡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即与友人一道到长沙县㮾梨镇创办起梨江高等小学堂,专招农民子弟入学,同时,学校还设置了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为了给贫苦农民尽教育义务,徐特立提出“多教课,只吃饭,不要工资”,深得同仁们赞赏。

——创办平民夜校。1910年,为了解决穷人不能受教育的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徐特立积极组织发动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在长沙城北门外办起一所平民夜校,入学的200多名学生中绝大多数为贫苦工人和店员。这是长沙最早兴办的平民夜校。

——创办长沙师范。1912年,为了普及长沙城乡的小学教育,徐特立和时任长沙县知事、学友姜济寰商议,拟建立1000所小学。为解决师资问题,徐特立白手起家,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为办好学校,他既当校长,又兼教员、校工,并千方百计筹集办学经费,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长沙师范首届就招生6个班200多人。

——创办五美小学。1913年,为了解决家乡农民子弟读不起书的问题,徐特立断然把自家住宅腾出来,并倾己所有,置校具,聘教师,创办了私立五美高级小学,免费招收贫困农家子弟入学。为了办学,徐特立带着家人省吃俭用,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寒碜生活。

——任教第一师范。1913年至1919年,徐特立兼任了湖南一师的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及修身等科教员,由于他人品高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教学精湛,故而在师生中威望甚高。毛泽东后来曾回忆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夏,徐特立赴法勤工俭学回国后,谢绝了广东大学校长邹鲁聘请他为教授的聘书,决心留在长沙,为湖南教育尽力。当年,他借了长沙师范左侧的一栋杂屋,并用“打会”、借贷和募捐等方式,筹集了几百元的经费,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女子读书难的问题。他自己任校长兼教员,其他教员都是义务兼课。学校除一名厨工外,没有其他勤杂人员,许多事情都是他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做。

有资料表明:1919年以前的长沙教育,差不多都是徐特立一手办起来的。那时长沙共有800多个小学校,所有教员基本都经他培训过,基于此,徐特立在长沙教育界享有“长沙王”之美誉。

“休夸长沙十万口,子弟不教非我有。十八乡镇半开化,少数通人难持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这是徐特立为长沙师范毕业学生写的《毕业歌》,也是他作为教育界的“长沙王”的最贴切的注脚。

独行特立的“教书先生”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现在这个名是后来他自己改的。

说起徐特立改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1893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的时候,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的现状后,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当场就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决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南岳归来后,他就更名为徐特立,取意“独行特立,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

的确,徐特立为人处事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补丁衣,布草鞋,粗杂粮: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时,长沙中等以上的学校极少,所以,这些学校的老师在社会上有着相当的地位,许多人还保持着前清绅士的派头,冬裘夏绸,衣冠楚楚,穿的不是中式长袍马褂,就是西装革履。他们每天到学校上课,也都要雇请三人抬的轿子,以示阔气。徐特立却与众不同。他虽然当过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而生活却极简朴,穿着也极普通。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有时甚至穿补丁衣和草鞋,活像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化”之谑称。

徐特立在一师任教时,住地与学校有10来里地远,他每天总是步行到学校,从不坐轿子。遇上下雨天,他就穿着木屐钉鞋,撑着朱红纸伞,腋下挟着讲义课本,按时到校上课。

徐特立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开支,总是千方百计地节省,吃的一般是粗粮、蔬菜。他的夫人一直生活在五美乡下,在家喂猪种菜,添补家用。当学生问及为什么不迁家进城时,他说:“城里生活费高,不如住在乡下省钱。”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钱,带些家炒的薯片之类的东西,聊作路上充饥之用。

——“不动笔墨不看书”: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当时一师学生课外自学已成风气,但在读书中存在着贪多图快、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读得多,忘得快,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之法”。

如何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徐特立提出了七条具体原则:一是读书学习要有时代性,必须有无限的开创精神;二是读书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三是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立场方法;四是读书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以及长期计划,以学习来加强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五是读书学习要有中心对象,使一切学习都围绕它;六是读书学习要抓住要领,吃透精神,抓住实质,然后方有所创造;七是读书学习要有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精神,不要迷信古人,更不要受过去的自我束缚。

徐特立这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后来深得其学生毛泽东的推崇和效仿。

——不做议长当“先生”:与众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辛亥革命前,徐特立积极组织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各界配合,推动湖南新军起义。革命胜利后,他因功而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然而,革命胜利果实不久便被谭延闿等封建官僚所篡夺,越来越多的政客和投机分子混进了议会和新政府。这些人贪污腐化,只为个人升官发财,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而且把议会搞得乌烟瘴气。这一切,与徐特立的为人处事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显然格格不入。愤慨之余,他毅然决然辞去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教育科长的职务,到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做了一名校长和老师,潜心办学,以期通过教育来唤起人民,建立一个好人政府。

辞去副议长的“官职”后,徐特立虽然专门从事教育事业,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但他仍关注着国家大事,特别是关注着省内的大事,继续同旧势力和恶势力作斗争。湖南新的督军汤芗铭,是北洋军阀袁世凯在湖南的走狗,在湖南作恶多端,徐特立便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了一篇揭露汤的文章,并刻印出来,在长沙城里四处散发,使汤的恶行传遍湖南。后来的湖南军阀张敬尧,伙同他的三个弟弟,做了许多坏事,徐特立与他的学生毛泽东一道,发起了“驱张运动”。他不顾张的“通缉”,写了一篇长文,发表在北京《晨报》上,把张家四兄弟干的坏事一一列举出来,公布于众,为“驱张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不服老,不惧难:与众不同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947年1月,中共中央为徐特立隆重举行70岁祝寿大会。毛泽东特意为他送了一盒寿糕,并在盒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6个字。

在我党的历史上,徐特立不服老、不向困难低头是出了名的。

他是留法勤工俭学老学生。1919年7月,已经42岁的徐特立,毅然放弃已取得的成就,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一位留法老学生。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答道:“我今年42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555个字,那时我不到50岁,假如一天学两个字,到46岁以后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连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

他是参加南昌起义年龄最大的。徐特立不仅参加了南昌起义,而且一开始就担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委员,接着任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这时候,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长的红军。那年,徐老已经57岁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困苦,是难以描述的,但徐特立一路上总是乐哈哈。血战湘江时,红军的情绪很低落,因为死伤太惨重,这时候,徐特立就跑到山坡的最高处,振臂高呼。当时,一些想掉队的年轻红军战士,看到徐老头都那个样子,也就站起来冲了上去。长征开始时,因为徐特立年高,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专门分配给他一匹马。但徐特立却很少骑马,总是把马让给体弱多病的同志骑,自己坚持走路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

从在家乡办学到成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徐特立始终关心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关心家乡绿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4年,徐特立到法、比、德等国留学考察,回国时特意带了一批法国树种,撒遍家乡大地。有的至今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1958年后,不少地方乱砍滥伐树木现象极为严重,徐老看到那光山秃岭,非常痛心。回到北京,把自己的工资二千元,寄给长沙县委,用以购买树苗,搞好绿化。

徐特立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感人至深,我们仅从他对五美学校的关注和关爱就可以看出来。

1952年,五美乡人民出于对文化翻身的需要和对徐特立的纪念,要求政府恢复因多种原因而停办的由徐特立创办的五美学校。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根据群众要求,报经教育部批准,并征得徐特立同意,恢复五美学校。徐特立欣然挥毫题写了“五美学校”的校名。

1956年,徐特立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专程到了五美学校。他通过与师生谈话,了解到有人建议学校改制,从只办小学改为小学和中学一同办时,再次强调了办好农村小学的必要性,因为小学教育在当时农村来说,更是农民所需要的基础教育。

1958年12月,徐特立又一次视察了五美学校,并致了祝颂词:“祝同学们学习好,劳动好,身体好,感谢老师们教导好。”同时,他还强调了学生要学会全面发展。

1963年,五美学校建校60周年。徐特立虽然没有回家乡祝贺,但特地为学校题词:“勤俭办校,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奋斗。”

1966年,年已89岁高龄的徐特立,最后一次回到五美,到了五美学校,并亲手种下了两棵蜜橘树,给学校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行走在五美,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要把对徐老的怀念化为建设好徐老家乡的动力。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徐老毕生关注着家乡的绿化事业,在发展经济时,把生态建设摆在首位,已建成花卉苗木种植基地50个,总面积30000亩,绿化率在90%以上。家乡人民更没有忘记徐老一生倾注的文化教育事业,着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建起了集演艺中心、大型会议室、图书室、民俗展览馆、艺术培训室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全镇有大小文艺团队19个;建有中学3所、完全小学14所、幼儿园8所,在校学生6000余人……我想,家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足可以让徐老放心了。

离开五美,告别徐特立同志故居时,我站在故居院内靠近徐老卧室那棵徐老亲植的桂花树下,浮想联翩……眼前这郁郁葱葱、片片绿阴的树木,不正是为敬爱的徐老以及和徐老一样的无数育林人竖起的座座丰碑!它,将永远地、永远地屹立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阅读 1003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