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京湘故事 > 在京湖南人 >

著名天文学家黄润乾:执着的星空守望者

媒体: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熊燕
专业号:孙莹 2020/6/19 14:07:13

人物简介:

黄润乾(1933.12.5-2013.10.10) 湖南衡山县人,中国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中国开展恒星结构与演化研究的先驱者。

1958年毕业于德国席勒大学,1986年任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2008年12月12日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2056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黄润乾星”。

黄润乾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并致力于研究“有物质损失、有转动效应的双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先后建立了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的双星非守恒演化理论、建立了有转动效应的双星演化理论,并建立了碰撞星风激波理论,为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天文台科研楼二楼205室,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门上贴着团组名称:恒星物理研究组。本组人员:黄润乾。

这就是黄润乾院士用了很多年的办公室:推开门,一张书桌、一个书柜、一张老旧的沙发,将小小的房间塞得满满的。桌上,一本《中国国家天文杂志》静静摊放着,仿佛还在等待那双熟悉的手将它打开。

从1976年到云南,黄润乾院士就是在这儿,在昆明东郊的凤凰山上,守了近40年,天天观星识星,日日编程计算。数十年的坚守清苦且浪漫,苦的是科研成果要耗尽心力、虽百折而无悔;浪漫的是这种回馈极具意义——那颗太阳系的小行星,因为黄润乾而有了自己的名字。如今,斯人已逝,黄润乾星却依然围绕太阳转动,万古不息。

一生的大部分时光

都是寂寞的星空守望者

生于北京,长于云南,黄润乾和云南的缘分早在他4岁那年就已悄然结下。从曲靖到昆明, 一路求学,直至清华。出国求学,落脚西北,最终又扎根云南。从最初学天体物理时的闷闷不乐,到后来成为终其一生难以割舍的挚爱,黄润乾和天文研究的故事精彩且有趣。高考的时候,黄润乾的3个志愿填报的都是清华大学,最终被气象系录取。他不怎么喜欢气象,一心想学工科建设国家。1年后,黄润乾被公派留德。留学5年时,他真正喜欢上了天文学研究,觉得搞基础科研同样能为国争光。1976年,在兰州物理研究所从事国防科学研究的黄润乾调到云南天文台,从此开始了与恒星物理研究相伴相守的一生。重拾专业、拼命追赶、与国际最高水平同行……近40年遨游于恒星物理研究领域,黄润乾对天体物理研究倾注了难以言表的深情。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与诗人描述中充满浪漫色彩的观星不同,科学家与星星的交流,更多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运算和观测。恒星演算程序很复杂,每个模型都有几千个子条目,需要借助大内存计算机来完成计算。在上世纪70年代,云南天文台还没有大内存的计算机,许多物理程序无法计算,只能到北京去计算,黄润乾往往一去就是几个月,住的是条件简陋的地下室。为抓紧时间,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电脑旁,饿了就吃点干粮充饥。就这样,黄润乾以执著严谨的科学精神,最终在这个领域收获喜悦,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建立了物质和角动量损失的非守恒双星演化理论,转动双星演化理论和星风碰撞激波理论,改变了本世纪初仍没有转动双星演化理论的现实,奠定了我国恒星物理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纵然成果斐然,让人敬仰,黄润乾仍低调而淡然。2008年,长期生活、工作在云南的黄润乾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面对在场的科技人员,他深情寄语:我作为天文基础科学的一名研究人员,面对今天的荣誉,更感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我将把这个荣誉作为今后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痴迷于天文,每有奇思妙想就激动不已;执著于天文,无论科研条件多么艰苦,黄润乾从未轻言放弃,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生命的最后时刻

最放心不下的仍是科研

10月9日,黄润乾因病住进医院。或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要求立即打电话给自己的两个学生:李焱和韩占文。他们中,一个是他课题组的成员,一个是云南天文台的台长。见到李焱后, 刚刚吐完一次血的黄润乾精神一振:“快,坐过来,我要和你交代一下在研课题的事。”组里正在做的5个项目中,有一个是黄润乾获科技突出贡献奖时所获奖金支撑的项目,目前正进行到出成果的时候。拉着李焱的手,他细细吩咐研究要怎么继续下去、科研经费要怎么用、创新人才要如何培养……说着说着,他又谈到了自己对恒星物理的理解。看着虚弱的导师,李焱只有借机中断话题,走到病房外。他知道,只要他一直在病房呆下去,导师就能一直和他讲科研上的事。

见到韩占文,黄润乾说得更多的是感谢和遗憾。感谢的是党和组织对他的培养和信任,让他能够为中国的天文物理事业作贡献。遗憾的是他可能没有机会再继续做科研了……

这两通嘱咐让李焱和韩占文黯然。近年来,因为身体不太好,黄润乾已接连3次住院开刀,每次他都怕自己挺不过去而留下遗憾,都会让两个学生到床前记下他的嘱托,这些嘱托,大都与科研有关。

2009级的那维炜可能是年轻学生中和黄润乾接触最多的一位。3次住院,他都守在老师身边。3次嘱托,他都铭记在心,至为感动:“身体再不好,他还是坚持进行科研。即使不能进办公室和组里,他在家每天也至少要工作5个小时,编程计算,帮学生看论文。就在9月份,他还邀请著名的天文学家米耐特(音译)来昆明研讨,自己也在会上做了报告。他恨不得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用上,让这辈子的科研了无遗憾。可没想到,那次学术研讨,竟成了绝唱。”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崔向群院士也慨叹:“像黄润乾这个年纪,还一直在科研一线拼命的院士已经不多了,他却工作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让人敬佩!”崔向群说,今年早些时候,她曾经和黄润乾约好年内再见3次面,一次是在苏州开中国天文学会的年会,大家再探讨探讨相关问题。二是到北京开院士大会,三是12月份在云南开恒星物理研讨会,顺便帮黄润乾过八十大寿。可这一切,都随着黄润乾的突然离世而成为永远的遗憾。

学生眼中的老师

既是严谨的学者也是和蔼的长者

遗体告别仪式上,李志雄哭得很伤心。他是黄润乾唯一尚未毕业的学生,算得上是黄老的关门弟子。他怎么也没想到,节前去找老师给毕业论文签字,竟然成为永诀。 “他在科研上是一个严格、严谨的老师,学术上毫无保留。他年纪大了,看东西不清楚,可我的论文,他却一字一字看完,修改得非常仔细。可在平时,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很关心我们,逢年过节总是让师母给我们送水果送好吃的,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量帮我们解决。直到临终前,他还让李焱老师接手他的工作,务必把我带毕业。他是个值得尊敬的学者和长者。”李志雄很伤感。

在王树民看来,黄润乾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刚读博时,对科研不太当回事,只是想跟着黄院士,也算是为自己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跟着黄老师几年,看他一心一意对待科研,年近八旬仍伏案工作,我才真正明白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坚守是什么。就是黄老师说的那几个字:淡泊名利,埋头苦干。

2006级的博士研究生宋汉峰跟黄润乾的时间比较长。他至今仍记得黄润乾说的话:不要以自己拿到多少项目,获得多少基金支持来衡量自己的科研的价值。许多重要的工作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要安于寂寞。这番话被他当作座右铭。他说,老师的办公室里,除了文献和书籍,让他记忆最深的就是用来喝水的一个大号的玻璃水杯。生活俭朴的黄润乾很少喝茶,大部分时间都喝白开水,这正如他的一生,清白如水。

李焱是黄润乾的得意弟子,也是黄润乾课题组的研究秘书。他眼中的黄润乾,不仅学问好,人品更好。他还记得,在念研究生期间,有一次他与老师在一个学术问题上产生了观点的分歧。黄润乾没有否定他,而是与他多次进行讨论,各自摆出自己的论据,有时甚至是观点之间的激烈碰撞,并召开组内学术讨论会,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讨论交流,李焱最终攻克了研究过程中的难题。而黄润乾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唯实求真的科研作风,对他一生的为人与工作作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老师这人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当院士前,除了吃饭睡觉,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上。当院士后,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他所有的时间还是花在科研上。” 李焱说,黄润乾连电视也不爱看,一次组里有人讨论起韩剧,老人一脸惊讶:“韩剧,那是什么?”生活中和学术科研上的一点一滴,都让李焱倍感温馨:“我会带领我们的学生将中国恒星物理研究不断跨越、不断发展,这算是我对老师的一个承诺吧。”

“黄老师把一辈子奉献给了科研,一辈子乐在其中,他是幸福的。”韩占文说。

阅读 144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