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激情与寂寞,谁战胜了谁?

媒体:原创  作者:尹文峰
专业号:尹文峰 2012/2/13 16:27:23

 

他的名字被许多读者熟记

他的文字被网络海量转载

他的书稿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他的文章被全国多所学校作为考题阅读理解

他的著作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多次强力推荐

他的事迹曾被国内一百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他是一位军中青年才俊,他在遥远的西藏已经隐居十四载光阴

 

    他的主要作品-诗集《唱兵歌的鸟》、音乐集《雪山上的红盖头》、散文集《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西藏的天堂时光》、《说好一起去西藏》其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人民文摘》、《文汇报》、《视野》、《文摘周报》、《人民文摘》、《少年文摘》、《解放军报》等媒介广泛转摘                         

 

激情与寂寞,谁战胜了谁?

 

──著名青年作家凌仕江十六载的西藏军旅心路历程

 

作者:尹文峰

 

 

一个人的一篇文章作为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出现,大家也许并不会太在意,因为每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都会由无数名家的文章组成。然而,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年青的军中才俊,一名远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边陲军人,如果是他的文章作为了高考阅读理解试题,那么,这该不该算是一个惊人的消息呢?

如果说一次是一种偶然,甚至说是一种幸运;那么,当他的文章接二连三的被全国各地各学校作为考试阅读理解试题出现在各个阶段的同学的试卷上时,我们不应该再用简单的偶然和幸运来形容了。近日,笔者在网上发现,他的又一篇名为《风过可可西里》的美文,又成为了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五六单元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总分值10分;而另一篇曾被央视《子午书简》栏目强力推崇,及《读者》等几十家报刊杂志纷纷转载的文章──《最后一片绿叶》,也成为了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备考指导和文学作品阅读,同时进入此备考指导题库的还有著名军旅作家周涛的作品《巩乃斯的马》

在这里,我们除了更多的反思,便是渴望了解他,关注他的过去与现在。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凌仕江。

2003年的那篇《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作为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出现后,至今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

一次泰山笔会,我认识了凌仕江。一个及普通与非凡于一身的军人;一个外表阳光,内心纯静,眼神深邃的军人;一个精神思想与西藏高原有着同一种高度的军人;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另类军人。

形容了这么多,凌仕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军人?也许大家对真正的凌仕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好奇。而凌仕江也许就像西藏高原一样,充满了太多的神秘,甚至是神奇。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人称之为简单,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人称之为复杂,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军旅青年作家,作为国内散文界一位优秀的青春骑手,凌仕江同样也不例外。

从四川荣县的一个小乡村里,他一路走来。

在未走出小乡村之前,他的生活被少年的童真所拥抱。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他们用温暖乳香的气息暖着这个对故乡有着深厚感情的伢子。而这个伢子的心湖从他懂事的那一天起,就映着故乡的鸟语花香,虫草树木,溪风蝉趣。曾经的那一片艳阳下金黄丰实的稻穗,那一束蓝天边润滑馥香的河流,那一头清晨里怡情劳作的老水牛,那一弯月牙旁柔软温暖的田埂等等,都是凌仕江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从踏上故乡与外界连接的小路的那一刻起,也是他最初朝圣的起点。

尽管我们每次谈起那会儿的感受时,仕江都是微微一笑,并不作答。反倒问我当时有什么感觉?

当然,同样作为军人的我,自己的感觉并不能代表仕江的感受。但据多年对仕江的了解,我知道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大家不妨静下心来,细细体会一下,再联系他的经历,他的家庭背景,他曾经生活的年代。我们同样会被那种“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气氛所感染。

……

那是多年前一个相同的季节,仕江的父亲同样打起背包跨入寂寞的西藏高原军营,手握钢枪光荣尽义务的同时,把自己青春的影子默默地洒在了高原地春夏秋冬里。

军人的轨迹不一样,但军人的足迹却大同小异,尤其是同在西藏高原当兵,同为作战部队。可见仕江父亲当时又是如何与寂寞高原作斗争的。热血澎湃,青春激昂的仕江,自豪地从父辈手中接过枪的时候,满是憧憬。一种对明天的憧憬,一种对军营的憧憬,一种对西藏的憧憬。尽管离开家的时候仕江没有挥泪别故乡,但一步三回头的惆怅确是布满心头。毕竟他太爱故乡了,太爱故乡的山山水水了;毕竟他对故乡的爱与常人有着太多的不一样,他细腻,厚重,忧虑,他担心故乡未来的风景,担心故乡未来的感情,担心故乡未来的快乐,而同时他又充满了信心,毕竟他与故乡作别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了。

行走的路上,仕江最放心不下的是母亲。

因为他能选择当兵这条路,除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之外,更多的是母亲对他的支持。尽管父亲曾经是驻藏的一名老兵,但自父亲知道他想去西藏当兵的消息后,父亲便沉默了……对于父亲的沉默,仕江非常清楚。为此,他不想再在父亲的面前提起这件事。然而,面对母亲,仕江却满腹的期待。他知道,每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母亲都会全力支持的。虽然这回自己的选择不是一般的决定,但仕江深信母亲一定会在关键时刻挺力相助的。当然,这种支持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仕江是家里最小的男孩儿,从小就格外的聪明伶俐,惹人疼爱,母亲对他的爱当然是不言而喻了。当他说起去西藏当兵的事儿,母亲却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即表态。母亲说,伢子,你年纪还小,西藏那地方条件可苦了,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行,而不是一时的冲动。母亲这样说,虽然没有给仕江泼凉水,但也是一种委婉的警告。难道是母亲不同意吗?仕江并没有恢心,为了证明自己去西藏当兵的决心,他竟然把接兵干部带回了家。这回,母亲不仅没有反对,还当着接兵干部的面,鼓励他去部队锻炼锻炼,当一个比父亲更有出息的兵。有了母亲的支持,仕江心里更多了几分自信,他相信自己的选择,也相信母亲的肯定。

就在仕江踏上进藏征途的前一晚上,一直沉默的父亲出人意料地主动找他谈心,还帮他打背包,整理行囊。

这回,是父亲首先打破沉默。

父亲说,在西藏当兵,并不可怕。作为一个老兵,我应该鼓励你去。但是,我一直担心,我不是担心西藏的环境恶劣,也不是担心部队的条件艰苦,更不是担心高原的氧气稀少,而是担心那儿有着让人无法丈量的寂寞。父亲还说,自己当年军旅只有几年,虽然是因为故乡的牵挂,亲人的呼唤,但只有他自己深深地知道,无穷无尽的寂寞是自己选择退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所以,父亲之前的沉默是因为他一直在担心,他担心仕江将会面临同样的严峻考验,他担心仕江对待寂寞的心态,更担心仕江面对寂寞所作的选择……

父亲一股脑儿的言语,意味深长,仕江听的非常清楚,也非常仔细,但仕江并没有放在心上。那时候的他,像所有意气风发的青年一样,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不能改变的东西。面对寂寞,仕江说,只需要一种心情,接受寂寞只需要一种心态就足够了。寂寞真的像仕江想的那么简单吗?然而,寂寞真的又有父亲讲的那么可怕吗?

不管即将迎来的寂寞是什么滋味?凌仕江并没有去想的太多,父亲的叮嘱早已被他打进背包,丢进行囊。在他的脑海里,有的只是对军营的向往,对高原的期待,对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的激情。我不知道仕江当时在去西藏的飞机上,是和那群小新兵们谈笑风生?还是一个人独自的沉默,或者用一个小诗人深邃般的眼光,透过拥挤的机舱,看着窗外《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然后边思考边问自己《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也许,遗憾的是因为我并没有与那个时候的仕江靠肩而坐,促膝而谈。但不管当时的他是一种什么心思,什么心情,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我应该知道的是,1993年12月23日凌晨7点,凌仕江以一名共和国新兵的名义,从成都太平寺机场登上了一架陈旧的军用飞机。此后的120分钟里,眩晕的感觉一直伴随他走出贡嘎机场。

满目苍凉的西藏,重重地给他的兵之初打上了一个忧伤的青春符号── 一排排摘掉军衔和帽徽的军人,目光迟缓又眷恋地与他们擦肩而过。一个个布满血丝的眼神与一双双清纯的眼睛默默地融会贯通,然后彻底分离……这是永恒的瞬间,也是他对西藏军人最初的印象,也是他后来文章里的一种符号。

    生活就是这样的,有许多时候,根本容不得你去思考;生命也是如此,每个人行进间的时候,都很难看清楚自己的影子,命运就一段接一段地,将空白的时间表填满。当然,善于思考的人,他总会挤出时间来思考生活,善于观察的人,同样能够捕捉住自己的影子。

    凌仕江就是这样的,当战友们在高原的橄榄绿中拥着寂寞入梦的时候,仕江却有一颗不安份的心。当过兵的都知道,部队是一个等级特别森严的地方,老兵与新兵,班长与战士,上级与下级,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界线。然而,他那时候却对很多的事情抱有疑问?什么是绝对服从?什么是多干活少说话?老兵为什么总是那么烦?

    其中一个疑问,就是那位至今叫不上名来的山东班长。山东兵班长,一直对他有成见,他总是在仕江埋头看书的时候吩咐他去出公差,在仕江写信的时候唤他替自己帮厨去,在仕江洗衣服的时候命令他上山伐木……他不知道班里那么多人闲着,山东班长比雪还亮的眼睛怎么就只把他一个人瞅住。而山东班长则一个人躲在仓库里烤火抽烟想家,看着他女朋友的照片写情书,好像他这样的做法是不想让人轻易察觉他因为超期服役而烦恼无限。在山东班长的眼里,好像新兵就没有烦恼似的,或许,在许多班长眼里,一个新兵的烦恼根本不值得一提,当你由新兵变成老兵的时候,你的烦恼在别人眼里才会有存在的理由,这也是老兵“修理”新兵的正当理由。新兵是不易发现老兵烦恼的,老兵的烦恼,总是深藏在右手弹奏吉他的和弦里,飘飞在手指抖落的那支红梅香烟的烟灰缸里,最终被日子跺碎在一炉旺盛的炭火里。难道老兵们是真正地因为烦恼而烦恼吗?不,我认为那是寂寞表现的一种方式而已。作为一名军人,作为西藏边陲部队的一名军人。人人都要遭遇寂寞,人人都要面对寂寞,人人都要学会忍耐寂寞,这是成为高原军人的必修课,不管你是一个工作多么烦忙的人,寂寞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在你想要或不想要的每一个空间里。

这是我在后来解读凌仕江的大散文《感念西藏边防》中得到的答案,或者说他给我们广大读者演绎和诠释了寂寞的滋味。作为新兵的凌仕江,自从认识西藏,认识西藏军人,认识军营的那一天起,他也真正地认识了父亲眼里与心里的寂寞是什么?也是从那一刻起,凌仕江就下定决心与寂寞斗争到底!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打败寂寞。

有许多人认为,当兵本身就是一种奉献,而这种奉献又是世最宝贵的奉献──青春。而在西藏当兵,则意味着比一般环境下的军人奉献的更多更多。在这种奉献的大背景下,有些人面对寂寞已经习惯了,确切一点讲,已经麻木了,不像刚才那些个老兵一样烦个不停,难以理清与寂寞斗争的头绪。他们的寂寞已经随着吐出的烟圈飘上了云稍,他们的寂寞已经随着被窝里女友的照片划向了远方,他们的寂寞已经随着那两副花花绿绿的扑克牌淹没在了连队的青橄树下面。同样作为军人的我,又能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那种寂寞的滋味我又何尝不知道呢?毕竟他们的奉献已经包容了寂寞,寂寞也就是他们奉献的本身,这种互为的作用,就像一种生活,尽管你能改变了生活的味道,但你不能改变生活的意义。这就像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走出寂寞或者远离寂寞一样。

在寂寞肆虐的环境里,就连《最后一片绿叶》都在《风过可可西里》之后摇摇欲坠了,凌仕江又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与之斗争呢?

仕江说,寂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被寂寞所浸噬,灵魂被寂寞所风化。在与寂寞斗争的日子里,只要你拥有精神信念,拥有执着思想,拥有理想追求。你就会发现,此时的寂寞已经不再是阻止你前进的绊脚石,也不是遮挡蓝天金阳随风飘落的乌云,更不是扼杀未来光明的刽子手,而是助你前进的润滑剂,是点缀金阳蓝天的白云朵朵,是憧憬未来的希望之光。这里,就需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换一样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不能说凌仕江是最大的赢家,但也是西藏军营中生存的最好典范。那么,凌仕江又是怎么做的呢?

凌仕江曾经这样告诉我:那时候,在那个边远的小连队与天真烂漫的战友们在一起很温馨,我就会思考我的明天……这还是他入伍不久,作为一名小新兵时候的他的真实状态。也正是在这种思考的引领下,仕江以青春为舞,以生命为歌,把所有操枪弄炮,站岗放哨的剩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写作上。尽管当时的他既不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打发无聊时光。然而,也正是这种消遣的方式造就成了今天的凌仕江。那时候想读书的激情就像他胸腔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种一样,在他心中不可抗拒地燃烧着,而且呈不断上升之势。激情的燃烧并不是因为你有三分钟的热度,而是因为它像西藏的阳光般持久和平,无穷无尽,无坚不催。当激情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便沿伸成欲望或冲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欲望,一种什么样的冲动呢?那是一种创作的欲望,一种在方格子里自由飞翔的冲动!自此,西藏便多了一位真正了解和抒写自己的赤子。

在我所熟悉的人群中,和熟悉凌仕江的朋友中。没有一个人否定凌仕江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却不能接受他的这种用激情与寂寞抗争的方式,最起码有许多人不理解。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信激情是可以打败寂寞的,重要的是他因为激情而坚定信念,人们因为他激情创作的文字而感动,就像那只《唱兵歌的鸟》,那是因为感动而凝结的神话。

至于仕江那个阶段的点点滴滴,我不想再用什么“自学成材”,“勤学努力”,“发奋图强”等等一些俗不可奈的词语去形容。我只想把他那个阶段的经历讲出来,给今天给正在和未来与寂寞为伍的人们一点点启示,哪怕是一点点儿,让他们知道,原来面对寂寞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一种方式。

凌仕江说,他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里做出了一点点成绩而已。而军营的舞台很大,只要你敢喜欢,敢选择,敢行动,便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只要坚持,只要不被寂寞打倒,只要不在寂寞面前迷失自我,谁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方式里做出成绩。

走过春,走过冬,与青春肩并肩,与军营心牵心,与西藏情连情。

仕江的成功无疑验证了那句俗语“耐得住寂寞,方有的出息”。同时,仕江也用亲身实践告诉了大家如何与寂寞斗争!

曾有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可贵的是一个人做一辈子好事。”这句名言其实有许多诠释的方式。在这里,我理解为坚持,难得可贵的坚持。

如果说,凌仕江在他成功之前只是纯粹地为了与寂寞作战而热爱文学,激情创作,那在他成功之后,他还能一直坚持,甚至比过去更加忠实文学,更加努力创作,这就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自从《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一文蛮声国内文坛,谁都无法否认,作为一名驻藏军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从这以后,更多的人知道了凌仕江,各地新闻媒体三番五次的宣传采访,凌仕江已经不再是一名简单的驻藏军人,也不是刚入伍的小新兵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军中名星”,他更多的作品被人们所了解,他更多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大家也从他的作品中读懂了一名青年军人的赤诚情怀,这种情怀始终牵引着西藏高原神圣的魂。

什么是赤忠赤纯的军旅文学,什么是至纯至真的自然文学。他的文字让许多文学新兵明白了什么是矫情的文学,什么是浮华的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单纯的生命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是代表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文学?只要是读过凌仕江文章的朋友,都会从他那小处着眼,细处着点,高处着意,大处着神的文章中读懂凌仕江的那颗心,读懂西藏的精髓与博大,他关心世界屋脊的人文,自然,社会,人类,文明,精神,思想等等一切有待人们关心、关注和关切的问题。为此,他还被边防战士亲切地称为最了解他们生活的人,是一个饱有同情心写作的寂寞英雄。

成名后的凌仕江,在七彩光环的照耀下,在鲜花和掌声的环抱下,身边四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显然,热闹精彩的外面世界,是很难找到寂寞这两个字眼的。许多国内及港澳台有名的报刊杂志文学社给他抛来了高薪高职的橄榄枝,纷纷抱以最热烈最盛情的邀请。面对这些,作为一名普通的军人,作为一名驻藏边陲的军人,不能不为之心动,仕江也不例外,他也有些心动。因为,他比我们谁都清楚部队的创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这些都是无法与外界相提并论的。然而,就算这样,面对走留的问题,面对组织的殷殷期盼,仕江毅然选择了寂寞,依然选择了西藏,依旧选择了军营。

仕江作出这样的选择,有许多人不能理解,这里就包括我。

我说,仕江,咱们是军人,咱们是兄弟,平心而论,你已经为部队,为西藏尽献了十多年青春。你可以站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任何一块热土上,拍着胸脯,甩甩头,自豪地说,于国于民,问心无愧。咱们虽然不能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来比,但我们与同龄人来比,我们已经在和平年代的军营里书写了自己的答卷,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去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面对我的言语,仕江并没有过多强调什么理由!他只是淡淡一笑。并告诉我,有时间看看他笔下的故乡。难道答案在他的笔下故乡吗?

从他的文字里,我理解到:部队与西藏同样是他的故乡,那种情谊与他的生命和热血是一脉相承。所以,在部队和组织需要的时候,仕江作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又在情理之中。作为战友的我,又能说什么呢?有的只是深深地惭愧和敬佩。其实,我也知道,仕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苦我一个人,幸福千万家”的军营生活。

今年,已经是仕江在西藏军营里度过的第十四个年头。在与寂寞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仕江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花开。她叫思思,是省会成都一名非常优秀的女孩儿,同样也是仕江文章的崇拜者。尽管我们知道,仕江的爱情之花虽然盛开的晚了点儿,但又有谁能否定,这不是上天让寂寞给他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呢?

中国有句名言,叫“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在仕江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也成为了热爱军旅文学的一名新兵,我也将沿着仕江的足迹,正步朝前走。尽管与仕江好久没有在一起了,但我们双方的鼓励却时时不断。每当我在前进的路上想退怯的时候,都是仕江温暖的关怀让我拥有了继续前进的热量和信心。

仕江作为军旅文学的一名坚兵,作为散文界的一名骑手,作为中国文学的一名剑客,也正如他的网名“剑在手”一样。时刻紧握文学创作的倚天长剑,站在世界屋脊的军营里,寻踪藏北五百年前的春天,朝着灵感之门,发出新的呐喊,让遥远的理想成为心的现实。大家看到的,将是剑落之处,神的风景,梦里故乡,飞花丝雨。

阅读 6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