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红 李文明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全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始,韩延明教授历时五年、数易其稿而著就的《毛泽东的教师情愫》(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21年2月版)一书面世了!恰逢盛典,正当其时。该书通过对一些尘封的档案卷宗与历史文献的梳理,以饱蘸真挚情感的细腻笔触,由点到面地展现了毛泽东浓郁赤诚且鲜为人知的教师情结、师生情谊与教育情怀,是新时代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寻思想火炬、逐真理之光、究做人之道的哲学层面思考、诗性文韵表达和红色文化集萃,闪耀着一束束理性探究的智慧光芒,不啻是一本值得广大读者认真研读的优质著作。掩卷深思,感觉该书凸显着如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瞄准热点、聚焦重点,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该书主要撰写了毛泽东在各个人生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时代与教师求学、交往、互动等方面的故事,以及毛泽东虽然短暂却弥足珍贵的担任夜校老师、小学教员、小学校长和师范教师的经历,独家披露了毛泽东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与一系列教学改革思想。同时,还披露了一些有关毛泽东的鲜为人知的轶事,由此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及其老师的性格特征,探寻了毛泽东独特的教育心路历程,反映了毛泽东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切以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出发点的基本原则和坦荡热忱、肝胆相照、虚怀若谷的伟人品格,让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与文化及精神所在,充分领悟到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自尊、革命信仰、敢于担当的力量。该书的及时出版发行,可谓应运而生、恰逢其时,相信能够很好的起到应有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领袖故事、讲好教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作用,开辟了新时代毛泽东研究的新路径和新向度。
二、视角独特、设计巧妙,架构完整、谋篇细腻
《毛泽东的教师情愫》选题新颖、构思独到、视角巧妙,既高屋建瓴又紧接地气,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著者条理清晰、逻辑缜密、有理有据、游刃有余地将党史与教育、伟人与教师、点与线、线与面等有机结合,通过梳理毛泽东的教书生涯,展现了伟人毛泽东在自己念念不忘的教育事业中,在三尺讲坛的备课、授业、解惑等环节上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与智慧,追寻了伟人毛泽东一串串清晰而踏实的弘文励教的足迹,展示了他在教学过程中“教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巧之以喻”的精湛授课艺术。有些过去鲜为人知,令人不乏启迪和教益。

三、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研究严谨、史料扎实
本书不仅呈现了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光辉思想,有高度,而且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体现出一定的深度,从中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教师应有渊博学识、仁爱之心、教学艺术、管理能力和自律精神的深度认知与高度重视。
一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大小,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思想高度、有没有理论深度、有没有学术价值、有没有“资政育人”的历史厚重感与醍醐灌顶的现实启迪性。细阅本书可见,无论是广泛阅读相关史料、遍览遗踪风物,还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感悟心得,作者都自然而然地满怀对领袖毛泽东的敬仰,心生出写作激情与传播使命,将自己对伟人的热爱与尊崇细腻地诉诸笔端,引发出字里行间的天然温度,既感人且暖人。从著者多处动情的细节描绘中,使我们自然地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了能量和力量,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激励自己,从而内生出不断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毛泽东艰苦奋斗的作风、甘于奉献的品德、高瞻远瞩的格局和视野、为国为民的崇高情怀,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也是我看了本书后的深切体悟。
四、语言流畅、叙述凝练,涉及面广、信息量大
本书著者系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笔耕不辍、著述丰硕,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和文学功底,而且还树立了正确的党史观和党史研究观。全书语言流畅、优美、凝练、隽永,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与情理交融。更令人叹服的是,书中虽所举古今中外事例众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却能够游刃有余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地画龙点睛,反映出著者学识渊博且善于驾驭资料、精雕细琢、用史准确、行文干练等深厚功底。全书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在谈笑风生中娓娓道来,在不知不觉中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富含妙谛,使读者倍感自然、亲切、快乐,油然而生地引起共鸣。
伟人已逝,光华长存。每个读者应该都能从这本《毛泽东的教师情愫》所写的毛泽东与教育、教师这个独特的视角和侧面中,从品读毛泽东在个人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历程中,从毛泽东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兴盛的历史贡献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及其品格的伟大和高尚,并激发出一种正能量,生发出更为广泛而重大的社会价值,这也是著者的写作初衷和愿望。总之,作者潜心钻研、细心打磨、精心著就的《毛泽东的教师情愫》一书,值得大家认真一读。
(孟红,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党史二处处长;李文明,《大众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