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京湘故事 > 在京湖南人 >

韩少功:从三湘大地走向文学大世界

媒体:网络  作者:网络
专业号:首湘缘资讯 2016/7/1 9:32:23

韩少功 资料图

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是倡导“寻根文学”并有突出实绩的重要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曾任海南省文联主席,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韩少功文集》(十卷),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另有长篇笔记小说《暗示》,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散文集《山南水北》等。

从三湘大地走向文学大世界

迁居异乡20多年,每次回长沙都发现老房子越来越少,颇有知交渐零落之感。其中地处经武门的湖南日报办公楼,在群楼竞起的发展高潮中相形见绌,不再堂皇和光鲜,却总是让我远远地多看一眼。

有一次我甚至走进旧楼,在光线暗淡的楼体里转游一圈,与很多陌生面孔擦肩而过,似乎是来办什么事,其实什么事也不办。

我只是来寻找零乱的记忆。我熟悉这里的大门,这里的楼道和门窗,还有曾经在这里伏案的老袁、小鲁、老张等等,曾经在这里叩门的小林、小聂、小彭等等。当时媒体品种不多,文学园地更有限,很多写作者就经常在这里出入,从湖南日报的副刊版面走向文学大世界。作为一个晒得皮黑的知识青年,我也曾带着乱七八糟的诗歌、散文、曲艺、杂文闯入此楼,东张西望,抓耳挠腮,虽然多遭退稿,但编辑们的耐心与诚恳,其他作者的热情与友爱,却给我留下心头一脉温暖,并成为遥远乡间一盏油灯下恒久的希望。

那一代湖南作家中没有上过大学的也许不少,但没有出入过这幢大楼的断不会多。文学不等于文学知识。爬格子其实是唯一的文学成长之路。因此湖南日报以及当时其他省内几家报刊,实际上支撑了三湘大地最重要的文学传承。什么是准确,什么是生动,谁是惠特曼,谁是曹雪芹,如何发掘感受,如何积累学养……稿件处理过程中的斟酌与讨论,稿面上密密麻麻的修改与再修改,其实是最有效的文学教学——对于尚在大学围墙之外的我来说尤其如此。这样,一些没有注册的老师和学生,让一些没有铃声的上课和考试,一些没有仪式、证书以及热烈掌声的毕业,在这幢灰色老楼里悄悄进行,直到很多年后大家分飞南北,动如参商,相忘于江湖,直到一个远方游子在这里发现故人全无踪影的时候。

我还能在这里索要稿纸吗?还能在这里借阅图书吗?还能在这里参与讨论吗?还能在这里借到自行车或者雨伞吗?还能在这里约上朋友去食堂里胡吃海吹吗?甚至在基层操办文学刊物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还能由这里的编辑领着,去印刷车间里寻找各种可资利用的字模和图版,把报社几乎当作自家的工具箱和菜园子吗?……在将要走出这幢旧楼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但回过头去,身后的楼道里空空荡荡。但我相信,即使这幢旧楼最终被拆除,即使这家报社以全新的规模和姿态进入未来,当年的脚步声和咳嗽声仍可能一再回响,潜入很多人的梦乡。那时候,我仍会回过头来,向你们绽一脸来自水稻田和红薯地的傻笑。

对寻根文学持保留态度

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家的韩少功,本人其实并不太喜欢这个称呼。韩少功谈到了文化寻根与重建的问题。在梳理了寻根文学的发展脉络后,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这个帽子不一定合适,因为文学从来都不是团体赛。”

韩少功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1984年撰写了一篇名为《文学的根》的文章。这篇文章诞生在“杭州会议”之后,正是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寻根文学的概念。杭州会议的与会者大部分是中青年作家,包括莫言、李杭育、阿城等在后来影响深远的名作家。

韩少功介绍说,在杭州会议之前,出现了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样式。在讨论中,大家肯定了这些作品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清算极左政治给社会的伤害;同时也对这些文学作品中旧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比如每个作品里都是好人和坏人对决,进步的路线和落后的路线较量,还是一种政治化的套路,陷入旧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时就有人提出在政治视角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视角?从文化角度进入社会、进入人生,就会发现人比我们原来的认识要复杂、丰富得多。

在讨论的基础上,韩少功撰写了《文学的根》,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知识界的一个热烈讨论,发表的文章数以千计。一些作家,如莫言写了一些言论来参与,更多作家则是以文学作品来回应。贾平凹写了《商州》等一系列作品,动用了大量的地理、天文、历史等各种资源,使这个作品有浓郁的陕西特色;李杭育写了大量关于浙江的作品;王安忆以她知青的经历为依托,写了村庄里的习俗,也写上海。这些作家都具有地标的意义,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批评界为了方便,把这一类的作品都戴上了“寻根文学”的帽子。

韩少功表示,在所有这些作家里,对文化传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人很厌恶,有人很热爱,但合戴着同一顶帽子。这就形成了一种混乱,乃至引起一些不满,韩少功本人就对“寻根文学”持有保留态度。

文化重建重在实践

从文学引申开去,韩少功认为,中国的文化确实需要反思和重建。他以西部歌王王洛宾和舞蹈家杨丽萍为例,认为既要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也要深深植根于本土文明的土壤。

韩少功引用钱穆先生的话说:“现在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讨论东西方文明。除非东西方经济差距缩小的时候,那时候再讨论可能会实事求是一点,可能会更加理性一点。” 而现在,钱穆先生所期盼的那一天逐渐临近,东西方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化的问题。因为寻根,韩少功也被很多人误解为是一个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但他透露,就在当年发表《文学的根》这篇文章时候,他正在武汉大学进修英文。当时他几乎不看中文,不听中文,甚至用英文给家人写信。从那时开始,“传统还是现代,中国还是西方”这样的争论延续至今。而在韩少功看来,这些命题本身就是极大的误导。文化重建重在实践过程,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外来都是动力来源。

文学需要“教化”

韩少功说,看看自己身边的东西,电脑、手机、投影机……无一不是数字化的产物。他认为,互联网给这个世界的文化带来了一场变革。同时,文学的娱乐功能也被大大削弱。文学最为火热的时代,一定是电子游戏、流行音乐、夜总会、动漫、选秀等尚未普及的时代。那时候的戏剧如同节日,诗歌如同美酒,小说与散文是最佳休闲场所。 “夜深人静,沐浴读书”是一种何等的享受!问题在于,娱乐业也在从作家手里接管这一业务。谋求神经亢奋,寻找感官刺激,窃窥人性隐私等等,常在文学之外。文学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可逆变化,是以电子化和数码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手段,一如既往纸的发明、印刷的发明,正在使文学猝不及防地闯入陌生地区。

他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娱乐:一个个所谓的大片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惊世的主义就这样火了,又冷了;一个个让人开心的狂生或浪女就这样火了,又冷了——到后来,很多人参与围观纯粹是为了有权开骂,争相点击只是赢来讥嘲和自秀高明的资格,于是火就是为了冷,或者说火本身就是冷。而那些被现代化包围的人们却越来越焦虑。有这样的问题就横亘在人们的面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浮躁得无所适从,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重建一种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韩少功说:“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

用文学唤醒人们的感觉

韩少功说,现代社会,人们的感觉正在变得麻痹,消失与死亡。他列举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情。一辆宝马车撞到了一个农民,农民血流一地。有很多围观的人,出现了两种言论。一是,这个老板有麻烦了,这农民肯定缠着要好多钱。一种是,这个农民要吃亏了,看样子对方是个有权有势的人,撞了也是白撞了。在那个农民血流一地的时候,人们只知道谈论钱,没有人打下120,或是先止血。他感慨:一只羊看到另外一只羊被杀时,还会流泪,可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却是兴高采烈地看热闹,用他们那麻木的眼睛。

他相信:“文学和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仍然是心灵救赎的一剂良药。”他认为我们的文化,就像巨大的金字塔,需要一砖一瓦来构建。我们大家都是建筑师。文化也像是一条河流,永远在向前流动。而我们的“寻根文学”决不是“保根”而已,而是应该学习融合,找到一条最优化的路。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找到优质的原始物种。

晴耕雨读与开微博

2011年11月30日,韩少功的新浪微博正式启动。他发的微博条数不多,内容都是“醒世恒言”式的短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受到众多粉丝追捧。目前他同时在新浪和腾讯等网站开了微博。

他透露开微博的起因。他说许多熟人早已开了微博,他一直没开,是怕没时间打理。“网站的一再盛邀,我想,写微博也无非是写字,写字是作家的强项。会写字的人,可以用它来传递信息,有这样一个和外界沟通的工具也很好。新媒体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积极的作用,它有很多潜在的功能有待挖掘。”

看他的微博内容,充满了善意的“教化”。我们不妨摘录几条来看看——“3月24日08:57 来自新浪微博:做富人不易,做贵人更难。贵,高贵也,牵涉到品德、才能、修养、名望等等,都是精神性指标。”“5月11日09:58 来自新浪微博:当代人读老子、孔子、庄子、墨子都没感觉什么代沟,怎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倒常常闹代沟?可见‘代沟’这东西,愚者有,智者无,多是夸张之辞。”

韩少功在汨罗的乡间开始他“晴耕雨读”生活。他手头有一部即将完成的长篇小说,接下来是一部长篇随笔的写作。他说,乡间是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面对强大丰富的自然,人渺小得就像一粒尘埃。韩少功说,目前中国的青少年群体是微博的主力军,这也是一个文化阵地。韩少功认为微博和博客都不过是生活的小零食,现在如果将零食当成主食,患上了“微博控”,就会弊大于利了。

在不断演进的自然面前,或许正如韩少功所说:一些貌似强大的潮流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具体到对一个作家来说,他如果不只是想自己的作品名扬当代,而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么,必须舍弃一些功利,耐得住寂寞。必须锲而不舍地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在不间断不重复的体验中,使自己的创作之树常青。

阅读 3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