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毛泽东研究 > 人生研究 >

视频毛泽东(97):重视科学技术

媒体:尤特文化  作者:国家档案局
专业号:首湘缘资讯 2016/9/16 21:26:57

毛泽东110个视频故事 097 毛泽东重视科学技术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运用毛泽东手迹最多的文献电视片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运用毛泽东原始讲话录音最多、最集中的文献电视片

这是一部充分展现毛泽东书法艺术的荧屏展示会

这是一部具权威、研究、欣赏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文献电视片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以“技术革命”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思想。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是党和国家制定科技领域里的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对于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正确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影响,作一初步探析。

第一,依靠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作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和战略家,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革命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同时他又认为,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制度变革以后,应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来,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因此,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逐步形成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或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思想。

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致信张澜时就说过:“今后工作重心在于建设,亟盼各方友好共同致力。”1953年,他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提出“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思想。1956年,在党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他正式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概念,他说:“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1958年1月,他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在同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他再一次强调要搞技术革命,他说:“过去我们在建设问题上用的心思太少,主要精力是搞革命。”1960年,他批示了“鞍钢宪法”,要求大中企业有领导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1963年12月,他在听取中央科学小组汇报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69年,他又在一个文件的批示中对“技术革命”的涵义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一般小的技术改进,可以叫做技术革新;而在技术上带根本性的、有广泛影响的大的变化,叫做技术革命。他还举例说:蒸汽机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电力的出现是一次技术革命,当今世界的原子能(现在叫核能)的出现也是一次技术革命。其实,这三者正是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根本标志。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依靠科技革命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也是十分明确的。他的这一思路,是符合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也是与八大对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主要任务的规定相一致的。

第二,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落实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具体举措

旧中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建国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只有650多人;专门的科研机构40来个;科研工作缺乏起码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微乎其微;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半个多世纪。为了缩小差距,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必须适时地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毛泽东在1956年1月2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我国制定了两个科技规划纲要:《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1963—1972科技发展纲要》。

为了制定好12年科技发展规划,中央调集了600多名科技专家,邀请了近百名苏联专家参加规划编制的实际工作。12年科技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努力瞄准当代世界的新兴科学和技术,大胆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规划执行的结果大大缩短了我国科技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使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已大体赶上了40年代的世界科技水平。并且,在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向自然界开战”号召的鼓舞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3年,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都已提前完成,并且已经运用到生产建设中。为了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2年规划的基础上,我国又制定了1963—1972年新的10年科技发展规划。由于有了比较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正确政策,有了恰当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我国科学技术的进展,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还是比较顺利的,成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发展尖端技术,实行军民结合,是落实毛泽东技术革命思想的有效途径

二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在构成国防战斗力的诸因素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发达国家也都把发展新科技作为国防发展的重点,把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富国强兵之道。毛泽东高瞻远瞩,密切关注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向,并谋划着我国的对策和部署。1955年,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1958年6月,他在军委会议上断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并请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具体主持实施。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国务院随即制定了发展火箭和卫星的计划。新时期的科学定位,发展尖端技术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党中央还针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许多具体的重要指示、决策和理论阐述。

发展尖端科技事业,必须采取“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发展战略。对我们这样一个大而穷的国家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国防科技战略,才更有利于赢得时间和速度,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直接进入前沿呢?毛泽东审时度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发展战略。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尖端技术为重点。所谓尖端技术,当时主要是指原子弹、导弹技术。确立以尖端技术为重点,这是毛泽东、党中央针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为使我国尽快拥有核反击力量作出的战略性决策,也是洞察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趋势,为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同年4月,他在听取第二个五年计划汇报时又强调,要学习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民用产品生产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军用产品生产的本事的办法是好的,必须如此做。毛泽东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几十年来,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就:我国核工业创建于50年代,到1964年便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期间不足10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制成功相距的时间仅仅是2年零8个月,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是7年,英国是4年多,法国是8年多,苏联是4年,相比之下,我国的速度是最快的。60年代后期,我国研制成功中程及中远程运载火箭,并于1969年又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研制到发射仅用了5年时间。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于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巩固国防,增强自卫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和造福人类社会,以及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四,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根本原则

建国初期,我国的科技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在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有一段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搞经济建设、发展科技事业呢?毛泽东认为:“就自然科学技术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能够在世界各国各地进行传播和转移。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应该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历史经验表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在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往往是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一条捷径。它花费的代价较小,而且可以逐步缩小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虚心向外国学习,学习先进知识,引进先进技术,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同时,毛泽东又认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前提。就具体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他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第一,坚决反对教条主义,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他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第二,应注意广泛性和长期性。我们要学习世界上所有国家有益的东西,只学一个国家就单调了,不利于我们的发展,不利于克服缺点。“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第三,要结合实际,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所引进的技术设备即使是最先进的,也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毛泽东为我国科技事业确定的一条基本方针

自然科学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争论,是科学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毛泽东在总结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客观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的“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学派而压制另一种学派。因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是在同谬误的不断深入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从相对走向绝对的。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科学实验去解决。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早在1950年,当毛泽东发现我国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效仿苏联的做法,用行政手段和政治压力取缔摩尔根学派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工作时,就指出这种作风是“不健全”的。1951年,他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他正式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还进一步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他还把双百方针看做是党领导整个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他说:“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

第六,毛泽东把培育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看做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毛泽东十分重视科技人才,认为这是关系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他把科技人员看做是整个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并放在一起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力量之一。早在1939年12月1日,他在为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就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他把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看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

建国以后,他更加重视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中的重要作用。1953年,他明确指出:“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1956年1月,他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说:“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超过,把中国建设得更好。”后来,他进一步从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提出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他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他同时又指出,建立这样一支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在这个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宏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如果“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很显然,毛泽东把造就工人阶级的科技队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各行各业大批科技人员的需要,毛泽东、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尽快组建了我国的科技队伍,比如,通过多种途径,动员、争取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专家回国;选派青年知识分子到苏联及其他国家留学深造;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科技骨干充实壮大尖端技术队伍,等等。

第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科学、用科学,克服官僚主义,避免主观主义错误

建国以后,毛泽东在领导生产建设的初步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感受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否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毛泽东亲自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建国后,繁重的经济恢复,复杂的社会改造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任务的开展,迫使毛泽东加紧学习科技知识,更好地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他尽可能地了解世界科技思想的大概和当代科技的最新发展。他广泛涉猎了近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许多领域,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土壤学、农学、人类学、医学、科技史、水利、冶金、机床制造、核能、火箭、航空、航天,等等,“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最有兴趣。”毛泽东的学习态度是很积极的,1951年4月,他曾经对旧友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毛泽东特别重视中央高层领导科技素质的提高,甚至曾提出建立“科学中央”的设想。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一次预备会议上,他提出:“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科学中央委员会。”毛泽东“科学中央”设想的远期目标,就是使中央成为“科学委员会”,即组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家为主体的中央委员会。他说:“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我们这个中央的确有这个缺点,没有多少科学家,没有多少专家。”他的这一设想实际上就是中央领导机构成分的科学化,中央领导成员的科学家化。当然,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领导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在自己知识构成的主导地位,做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央领导又必须知识渊博,文、史、哲、天、地、生、财、经、法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都要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知识厚度。“政治家要懂些业务。懂得太多有困难,懂得太少也不行,一定要懂得一些。不懂得实际的是假红,是空头政治家。要把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

倡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科学、学技术。进行经济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党的领导是关键。1958年初,毛泽东在要求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上来时说:“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毛泽东确信,学习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实验,是共产党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早在1937年,他就把“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看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到1963年则强调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把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其科技素质,提到很高的位置,把它看成是新时代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他是我国科技革命的有力倡导者和促进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阅读 2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