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京湘故事 > 在京湖南人 >

新中国首任石油部长是湖南人 克拉玛依成他第一桶金

媒体:新湖南  作者:朱晓华
专业号:首湘缘资讯 2017/6/23 18:25:16

1904年,李聚奎出生于湖南安化县兰田西坪村,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排长、大队长、团长和师长,是彭德怀麾下的一员爱将。红军长征前,李到红一军团担任红一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和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参谋长、四野后勤部第二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之职。

毛泽东放眼全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周恩来亲自点将,刚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不久的李聚奎走马上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回头纵览历史,西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对能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的几场海湾战争,美国的霸权主义让人类更加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但石油对中国人而言,认识则要晚得多。

在历史记载中,旧中国石油资源几乎靠进口,这就是中国“洋油”的来历。在上个世纪之初,陕北的延长县来了一批外国人,他们从中国人祖坟的缝隙中打下第一口艰难出油的油井,结果中国便落了一个“贫油”的名声。

中国有石油,新中国建设需要石油,中国需要有人来干石油!

建国之初,当毛泽东把目光投射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时,便意味深长地对众人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石油工业几乎从零开始。当时,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溃退,留下一批石油、地质和化学方面的专家,他们都集中在燃料工业部,并以一个石油管理局领导全国的石油工业。1953年,在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建议下,成立中国石油工业部的工作开始筹备。中央决定:由地质部、燃料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分担这项工作。与此同时,首任中国石油工业部的掌帅人也开始选拔……

李聚奎将军生前回忆,他到石油工业部任部长,是时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将军征求他的意见并通知他这一消息:

“我1926年当兵,一直没有离开过部队,当总干部部的徐立清通知我担任石油工业部长时,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李聚奎确实无准备。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毛泽东从朝鲜战争中看到,现代化的战争必须有现代化的后勤。于是,他提出创办军队三大院校之一的后勤学院,培养军队后勤专门人才。

办一所好学院得选一个好校长。在全军范围内的选拔中,刚刚完成朝鲜战争后勤保障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于1952年6月被任命为后勤学院院长。

学院成立后的培训工作很有成绩,突然改任,李聚奎始料不及:

“到地方去工作,这个消息太突然。”李聚奎后来回忆说,“到一个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非常重要、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去工作,我真有点发怵。”

但是,徐立清的一句话让他只有服从:“这可是总理亲自点的将啊!”

李聚奎虽有点“发怵”,但他没有多说,脱掉军装到了地方。

李聚奎也的确能服从大局。他一生能上能下,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打折扣。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进入东北,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这时,领导让搞军事的李聚奎去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二话未说,便接手这项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我军后勤由过去取之于敌到建立稳固后方的转变,保证了大兵团、大规模、大战役作战的胜利。

抗美援朝期间,面对现代化战争后勤的需要,身处保障前线的李聚奎经受了更为复杂、艰苦的考验。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李聚奎按照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依靠各级党组织顺利完成了大规模的物资筹集,建立了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他命令在沿途设置了大量的兵站、医院和物资转运点等,以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战争指挥艺术,完成了我军第一场现代化战争和第一次出国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

当年负责落实这件事的徐立清将军透露:总理曾说,我国的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又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选一个部队的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带过去,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才行!据此,军委向总理推荐了3个人,这3个人都是总理熟悉的人,其中就有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的李聚奎。

徐立清在通知李聚奎时,谈了具体的决策过程:“名单送到总理那里,他考虑再三,圈定了您。您去当中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军委领导同志也都赞同周总理的决定,这个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李聚奎必须服从。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成立石油工业部的决议,任命李聚奎为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

周恩来面授机宜,李聚奎重当小学生。克拉玛依成为首任石油工业部长的“第一桶金”

195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块牌子在北京六铺炕的一座六层大楼门前挂了起来,新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部正式成立。而在此之前,作为首任部长的李聚奎,早已走马上任了。

多少年后,当李聚奎将军同他的秘书们谈起石油工业部的创业情形时,仍不无感慨:

“我去的时候,(石油工业部)正忙着组班子,挂牌子。以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几十个人为班底,大夏天挤在几间房子里办公,没有人讲价钱、谈条件,从一般干部到部领导,个个朝气蓬勃,废寝忘食,一心想早点把中国石油搞上去!”

到岗没几天,李聚奎让秘书找来部长助理徐今强,给他倒了一杯水,交待了一项任务:

“你当我老师好不好?”怕对方不明白,李聚奎说,“你把我就当小学生一样,从石油工业所需的知识ABC教起!”

徐今强给李部长制定了一个为期两个月、每天两小时的课程安排。李聚奎到石油工业部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处理文电、两小时找专家谈话、两小时办理其他业务的工作日程就这样开始了……

当部长从小学生做起、从ABC学起,是李聚奎的作风,也是周恩来的指示。

人代会刚任命李聚奎当部长不久,周恩来就找他谈话:

“聚奎啊,第一个五年计划快完了,我不向你要石油了。”总理与他在战争年代就熟悉,开门见山地说,“第二个五年计划你可要拿出油来啊!”

李聚奎忐忑不安地说:“搞石油我是外行,好多事情都不懂,我怕干不好啊!”

周恩来马上说:“没关系嘛。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什么事情都不是天生就会的。”他把凳子拉到李聚奎面前说,“石油部有许多专家,你把他们组织起来干,一定能干好!”

这话给这位新上任的部长既交了任务,也教了方法,同时也给了李聚奎信心和力量。不过,周恩来让李聚奎到石油工业部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他有言在先:找军队同志来干这项工作就是要把军队的传统带过来,像指挥打仗一样争取快出石油。

李聚奎明白总理的愿望。石油工业部的牌子挂起来不久,他就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到西北和东北现场去了。

建国之初,尽管中国的石油工业是在“贫油”的阴影下起步的,但一代一代的石油之子踏勘找油的工作并未停止。其中,在玉门、独山子和抚顺安排了大量技术人员和工人找油,并在茂名设置了页岩炼油厂。李聚奎上任伊始就跑到基层,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请教,同时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尽可能地给下面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据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见过“石油部的老李”的独山子油田的技术人员回忆:我们在工棚里开会,来了一个穿大衣的老头,就坐在后面听。他乘坐的车放在很远的山脚前,我们也不知他是谁。他听大家分析情况,到食堂问大家能否吃得饱,还到井台同大家一起干活……后来问他,他告诉我们是“石油部的老李”,没一点架子,谁也没想到是部长!

李聚奎在下面转,上面分管石油工业的计委主任李富春和经委领导薄一波开会找人,每一次都是部长助理或副部长到会。李富春和薄一波一直纳闷,但见到李聚奎在各地一份接一份向他们或石油工业部党组递交的报告后,才知道这位新部长的行踪。

“聚奎呀,你可真是个忙人!好几次找你开会,不是说你去了油田,就是到炼油厂,真是下功夫啊!”

李聚奎也乐。乐的另一层意思是通过学习、研究,他已把情况慢慢熟悉了……

李聚奎到部里工作后,学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他了解到建国之初的石油工业情况正处于“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国家要勘探天然油,一方面不得不花费很大人力、物力去试制造价很高的人造油。特别是对勘探天然油信心不足。

这其中,对开采天然油信心不足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他从综合来的情况发现:1952年,全国原油产量只有43.5万吨,且主要来自西北几个规模小而老的油田。而要发现新油田,并探明储量,不仅投入大、周期长,而且还没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意见便出来了:一则主张把重点放在人造油发展上;一则总体认为我国地域辽阔,有许多地方都有生油条件,天然油的蕴藏量应当丰富。

面对两种意见,李聚奎便发挥了军人出身的优势,他要从战略上抓工作,要给中央当好参谋,确定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道路。

据李聚奎生前回忆:此事应当感谢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众多科学家,他们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等精辟论述,逐渐把人们从“中国贫油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专家们还补充了一个理由,这就是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天然油。

当时,中国的煤炭虽然多,可以制造人造油,但是新中国建设要用煤炭的地方也很多。煤炼油要用优质煤,化工、炼钢、炼焦炭也要优质煤。此时,仅冶金部、煤炭部和几个重要部门的用煤还没解决好,哪里有那么多的煤来提炼油呢?另外,煤的投资大,资源也有限度,人造油肯定不是根本途径。

突破方向认定之后,李聚奎带领部里司局长和专家飞往新疆。

为什么选定新疆,李聚奎后来回忆了其中原委:早在他上任前半年,中央召开了一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尽管当时发展人造油或天然油的问题还不明朗,但已决定在克拉玛依试钻,先打两口井看看。他到部里后,几次下基层,都感到对克拉玛依的争论激烈。

一方,是一部分专家,包括苏联援华专家安德烈克夫在内的人认为:克拉玛依有油,但只是一点残油。理由是,在克拉玛依地表堆积了几座沥青山,那么大的沥青山,没几亿吨油难以形成。既然有沥青山,说明油跑光了,不值得、也不能以此认定有油去搞开发。

另一方,也是一些专家,包括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中央有大量多套生油岩系,沥青山覆盖起了封闭的作用,下面应当有藏量可观的天然油,应下决心大规模勘探。

“我带大家到现场去,就像战争年代打仗前看地形,开诸葛亮会,待统一思想后再下决心!”

一行人到了新疆,又经过长途汽车的颠簸,到了那个汉译为“沥青山”的克拉玛依。那阵儿,天正下着大雪。白天,李聚奎带着大家踏着没膝的大雪摸情况;晚上,他就同大家一起挤在几十人的大统铺上,七嘴八舌地开“群英会”。

据李聚奎回忆:等到大家再回到乌鲁木齐时,意见基本上取得了一致:要大规模勘探!

“光那些道道不行,得有证据证明!”李聚奎希望钻井能说话。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原油。

听到这一消息,李聚奎夜不能寐。他马上把这一好消息报告了中央。11月26日,新华社向世界播出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专门召见李聚奎给予鼓励。也就是在这次召见时,李聚奎提出了将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改为石油师的建议。同时,他又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动员他抽调大量人力、财力支持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另外,他还以石油工业部的名义下达了一年内打出40口油井的会战任务。

1956年5月,李聚奎再一次来到了克拉玛依。他生前回忆道:

“离克拉玛依还很远,我就在吉普车上看见鳞次栉比的井架和楼房。短短半年内,就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如此奇迹……”

1956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出,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60万吨一跃达到150万吨。

当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结束。

无疑,克拉玛依油田的建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这一桶金,也是对李聚奎将军能力和智慧的最好证明。

阅读 4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