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京湘故事 > 在京湖南人 >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中科院院士:一念为教,一生为学

媒体:募格学术  作者:内详
专业号:首湘缘资讯 2017/9/15 16:36:48

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椅,椅子后绕着两株高高的绿色盆栽。不大的沙发上堆了些衣服,三双运动鞋靠在墙边,与其说这是张平文的办公室,不如说这是一个小型生活区。桔红的大柜子独占了一面墙,前三列都是书柜,里面摆满中英文书籍、一些奖状和奖杯,还有几个小装饰品,“都是学生送的”。张平文打开最后一列柜子,柜子内侧镶了一面穿衣镜,他拉起衣架上的毛巾擦擦脸,扯出一条领带,对拍照的记者说:“戴这条怎么样?”

“从周一到周日,全在办公室里。”从求学者到教学者,在北大待了33年的张平文,俨然已经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

张平文近影

“走不一样的路”

说起家乡长沙县跳马镇喜雨村,张平文立刻滔滔不绝。对于家乡,这位数学家有着朴素深沉的情感。他从小家境贫困,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田糊口,最穷的时候甚至“没饭吃”。为供他读书,母亲多年靠卖鸡蛋补贴家用。

而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不仅成绩优异,为减轻家里负担,他还趁着酷夏农忙背着木箱走街串户地卖冰棍,“一根冰棍挣一分多钱”,他说。他还是采野山菌的好手,“我从小分析能力很强,什么地方长什么菌子我都知道。”他笑着回忆。

农村出来的他曾在湖南省数学竞赛中名列前五。1984年,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张平文被北大数学系录取,从此开始探索数学的奥秘。张平文从此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基础数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十分刻苦,曾于一个学期选了七门专业课。面对如此好学的学生,本科课程怎能喂得饱他,于是,名列前茅的张平文在大四开始选修研究生课程。

本科毕业后,近一半的同学都打算出国深造。考虑到巨大的经济开销,家境贫寒的张平文决心“走不一样的路”,在国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了让自己所学能“真正有用”,他选择了攻读计算数学的硕士和博士。

在张平文看来,计算数学正是这样一门“有用”的学问。计算数学研究算法与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防,随后进入工业领域,天气预报的数据预测和出租车导航也离不开它。“计算数学的成果都藏起来了,但正是这些算法和模型在背后起到了支撑作用。”张平文笑着说,身子微微后仰。

当时的北大还处于学制改革初期,学生读完硕士和博士需要花费六年时间。为了尽早完成学业、工作养家,张平文找到了应隆安教授,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导师,并表示要在四年内博士毕业。面对功底扎实、踏实肯学的张平文,应教授欣然答应。1989年,张平文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硕士三年需学的课程,并顺利考上博士。博士的课程在10月开学,但张平文6月就到了北大。夜晚的46楼几乎没有人,他就在静悄悄的宿舍里一个人看书,“屋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嘛,夜里有时候害怕,就把收音机声音开得特别大。”一本内容深奥的专业书,张平文花11天就能看完,他每天晚上都去应老师家,和老师讨论书里的内容。

有了本硕五年积累起的丰富知识,读博期间的张平文做起科研来如鱼得水。博士一年级,张平文拼命做学问,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后,他跑去问导师:“博士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毕业?”导师说:“你现在的水平就可以了。”于是张平文又兴冲冲地找到管研究生的副系主任,表示要毕业,但老师说:“不行,你同学硕士还没毕业呢,你着啥急呀。”最终,张平文如愿以偿,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四年内读完了硕士和博士,成为了北大数学系“博士早毕业”的第一人。

1994年,留校教学两年后的张平文评上了副教授,再过两年评上正教授。1998年,32岁的张平文成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当时系里有8个人,张平文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找到正解所在”

担任系主任之后,张平文发现,学院一届160多名本科生中只有7人愿意学习计算数学。“7个人可怎么开课啊!”张平文急了,当天晚上带了几个比较活跃的研究生,一间一间地敲开学生宿舍的门,拉着他们谈计算数学的前景,终于把7人的队伍“忽悠”到了20余人。

这样的“劝学”工作一直持续了3年。在第四年时,张平文再也没有“闯”宿舍了,他找到了问题的“正解所在”。换位思考之后,张平文发现,相比于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和信息科学专业,同学们对计算数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大家都不知道你这个专业是学啥的,学出来又能干嘛。”其次,计算数学很难,不仅要熟练操作计算机,而且对数学的要求也很高,甚至还要对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具体的了解,这就给同学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找到了问题根源,张平文做出了定位:不求人数求质量,每年有20个人就已足够,但这20个人,必须是最优秀的学生。”

基础数学已有几百年历史,学习者能体会到它的美感,而计算数学存在的时间不长,偏向实际应用,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学和基础数学不一样的地方,必须进行改革。下了决心之后,张平文把主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全部修改了,他身兼数职,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联合同事编写新的教材。几年后,他主编的三四本新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都加上了“上机习题”,让学生在机器上做实验,使课程更具操作性。其中,《数值线性代数》在全国发行近4万册,被一些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张平文和计算数学系同事们一起编写的全新教材

“他们都好了,我就好了”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多年来,张平文获得诸多荣誉,但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是“北京市师德标兵”和“北大十佳导师”的称号。

教学体制改了,可怎么才能吸引学生呢,张平文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和别的教授“担心学生出国会造成人才流失”不同,他反其道而行之,尽全力帮助学生完成出国梦。张平文每年为同学开设一次出国的讲座,直到今天也从未间断。对于最优秀的学生实行“定点推荐”,让他们能直接申请最想去的学校,给别的同学留出更多机会。此外,张平文还负责了学生和国外学校的联系,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桥梁。说到这里,张平文兴致勃勃给记者看他为大四准备出国的学生们建立的名为“飞跃小组”微信群,群里的13个人每天都热烈地讨论申请出国的事,张平文也时不时在群里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并让自己成功出国的学生为他们介绍申请经验,完成“信息的延续与共享”。

张平文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提高国内的学科建设水平。他请了很多海外学者来学院任教,让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同时开展本科生科研,把手上的项目交给本科生来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做基础数学,天分和勤奋最重要;但是应用数学,最重要的是综合能力。”

“我的幸福观很简单,做学问让我感觉很开心。培养年轻人、与自己的学生交谈、与他们共同面对并解决各种困难……都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他说。“人才培养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总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越来越好。他们都好了,我就好了。”

在博士生莫毅眼中,张平文是“性情中人”,为人耿直坦率,对学生要求严格,“如果你偷懒、不认真,他会直言不讳、非常严厉”,但他又对学生很体贴,过年过节都送来茶叶、月饼、粽子等。大家找研究方向、规划出国、工作推荐甚至碰上情感问题,都喜欢找张老师商量。

在学生们眼中,张平文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坦言,自己对学生的培养极其注意细节。他会给学生一页一页地指出PPT中的不足,指导他们如何演讲。即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次申请基金项目,第一次报奖,第一次组织会议时,他都会详细指导他们该如何做。

“从发邮件到PPT制作,他做啥事都要求‘专业’。”博士生蔡永强说,张老师要求,论文必须高质量才能发表,做什么课题都必须“亲自摸索一遍”,“他让我找到深刻的科学意义,也让我看到什么叫专业”。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水平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提供不同专业方向供我们参考,做课题有很大的自由度。”莫毅说。

“做感兴趣的事”

张平文做起事来十分专注和投入,对于1999年之后的科研,他甚至用到了“拼命”一词。张平文认为,理科的研究介于工科研究的条理性与文科研究的跳跃性之间,十分注重逻辑。除此之外,科研还需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兴趣,二是毅力,年轻人应该勇于尝试,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再对其进行研究:“有了兴趣和毅力,才能长期坚持下去而不觉得累,最终取得成功。”

对于从事科研的人来说,研究过程从来不会很顺利,一次失败,就是一次徒劳、一次希望的落空,在研究者的兴趣重新填满这种空虚之前,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担负这一切。“失败的例子太多了,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尝试和失败才可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喜悦就是那么一刻”。

一晃三十余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平文从血气方刚的学生变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对生活的看法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年轻时的张平文把科研看得十分重要,觉得博士生留在学界做学问是理所当然的事,但现在的张平文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人的路都有很多条。每个同学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良好的心态最重要,其次是身体,第三个才是工作和学习,千万别倒了次序。”谈到这些年的经历,张平文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有福气的人”,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总是有人不求回报、不考虑得失地给予他帮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要做一个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人。”

在生活中,张平文喜欢打桥牌,还曾经代表北大教工队参加过“京华杯”的桥牌比赛。但为了多花时间在科研上,他已经很久没有碰桥牌了。“总要有所舍弃嘛,”张平文说: “这些年在学科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方面,应该说做了些成绩,这是非常自豪的事。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提到家庭,张平文的话里充满了温情,一念为教,一生为学,在教学上无私地奉献着青春的张平文,也藏起了一份厚重而深沉的爱。

阅读 8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