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首页 > 毛泽东研究 > 霸蛮湖南人 >

他的离去,带走了“黎氏八骏”的时代

媒体:潇湘晨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梅泥 2018/12/1 21:35:51

11月8日,103岁的黎锦扬先生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这位荣获“全球华人终身成就奖”的湖南湘潭人,他以英文写作打入西方文坛。长篇小说《花鼓歌》被百老汇改编成音乐剧、好莱坞拍成歌舞片风靡欧美,甚至,美国旧金山市因该书专门设立“花鼓歌日”。然而,除却他本身的成就外,他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黎氏八骏”的老幺。他的离去,带走了“黎氏八骏”时代。

撰文/记者 伍婷婷 实习生 王帆

从左至右:黎锦扬、黎锦光、黎锦明、黎锦炯、黎锦曜、黎锦纾、黎锦晖、黎锦熙。图/黎白《湘潭黎氏》

“八老爷”一生与“八”有缘

黎锦扬的一生跟“八”有缘,他曾在《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里提及,“这个八字伴随了我的一生”。在他记忆中,因家里兄弟姐妹多,为了方便记名,打他出生起,家人就称他“八老爷”。而在外,朋友叫他“老八”,侄儿侄女则喊他“八叔”,所以直到他很大年纪了,众多晚辈仍管他叫“八爷”,他觉得特别亲切。

二哥黎锦晖的儿子黎泽荣也称他为“八爷”。黎锦扬去世后,他在朋友圈中发出了1979年“八爷”去美留学后第一次回国的菜单。那时,他们在上海相聚,黎泽荣的母亲和他七叔要他订餐招待,一别这么多年,七叔建议选择湖南馆子,于是他们在上海八仙桥附近的著名湘菜馆“岳阳楼”里吃饭,那张菜单上就有湘菜东安子鸡和五彩腊肉。

“八爷”出生在烟火气息很浓郁的湘潭县中路铺镇晓霞山脚的菱角村。在他记忆里,家是由几个院子组成的大庄园,有一间大堂屋,一间厢房,几十间卧房,加上一个蔬菜园子,一个羊槽,一个猪圈和一个水牛棚,以厨子兼管家为首的六七个佣人,料理家中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在他家里,八兄弟三姐妹每个人都有三个名字,“八爷”的学名是“锦扬”,本名是“任余”,小名为“余细子”,他父亲黎松庵给他取名时,学名寓意“前程似锦”,本名则希望他“任我放纵”,小名因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末而得名。因年纪最小,家中又有大哥掌门,他从小备受宠爱,因此常常自嘲,“无论品行如何,我‘前程似锦’又‘自我放纵’”。

他从小就很特别,因为长辈们太循规蹈矩,吃饭时总是由父母先举起筷子,口中念念有词一番,然后一再告诫大家吃饭不许咂嘴,不要剩饭,他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用饭,每到用饭时假装肚子痛溜出去跟佣人吃饭。这个调皮的“八爷”在佣人们眼里也不是“主人”,他们每每吃饭时,“八爷”到来,没人起立鞠躬,他就自己去锅里盛饭,然后十分放肆地咂嘴咋舌,吹气打嗝,越来越像佣人的样子。“我很喜欢吃佣人们的菜,都是些猪耳猪舌啦,鱼头鱼脑啦,鸡翅鸭脚啦,偶尔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我也不想问是什么。佐以大蒜辣椒,样样都比家里餐桌上的正餐更有滋有味。”

黎锦扬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的手写稿。

他的作品在美国影响很大

2014年,《潇湘晨报》推出《家族记忆·大宅门》,曾经采访过黎锦扬。99岁的他说了兄弟间的一些过往,他告诉我们,兄弟们都走不同的路,但一半都选择了文艺。而他对湖南的印象很深,第一是逃难,家乡多土匪,大半是军阀退败的残兵。关于家庭,他记忆中母亲家教很严,父亲是“好好先生”,为人和善,印象很深。而他本人却是受大哥影响最深。他第一次离家去北京也是大哥的主张,因为大哥不愿弟妹们做“乡巴佬”。“我们家选择新学,都是大哥的功劳,我们只做学问不做官,也是受大哥的影响。这个家族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有选择的自由。”

作为湖湘望族,湘潭“黎氏八骏”个个都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老大黎锦熙是语言学家,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文语法》便是他的大作;老二黎锦晖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12部儿童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而闻名全国;老三黎锦曜是采矿专家,老四黎锦纾是平民教育家,曾赴欧洲勤工俭学,与朱德同窗;老五黎锦炯在铁道和桥梁方面颇有成就;老六黎锦明是作家,鲁迅曾称他为“湘中作家”。老七黎锦光是“民国歌王”,跟老二属同一领域,他当年创作的《夜来香》《采槟榔》等流行歌曲风靡一时。作为兄弟中的老八,黎锦扬跟六哥踏入同一领域,并在不同国度成就了自己。

其实,作为老八的黎锦扬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写作道路的,他也曾有过一段“任我放纵”的时光。在他出生时,大哥黎锦熙的孩子就已经会识字了,6岁那年,他被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院长的大哥接到北京,和两个比他大的侄子侄女一起长大。也是在这里,他接触到西方文化。上世纪三十年代,他还曾在上海明月社常住,社里的音乐艺术氛围对他影响颇大。那时年轻,一味追求摩登,说几句英文,抱一个吉他就可以扮酷。他自嘲,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英文时常不及格,可命运偏偏就跟他开玩笑,让他走上英文写作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着北京学生们回到老家湖南,还进入了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随着临时大学搬迁至衡山。在自传里,他还提及了这段往事。那时他和衡山大庙里剃着光头穿着黄袍的和尚们肩并肩地共同学习了一段时光,“他们念经,我们上课”。真正开始跟英文频繁接触是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被聘到云南边境为一位少数民族土司的姨太太当英文翻译。但这份工作并没有坚持多久,他便带着破吉他和土司送的两套新西服辗转到重庆,正巧遇上大哥黎锦熙。大哥看到慌慌张张的小弟,果断当掉了他的吉他和西服,强行送他上了美国的邮船。

来到美国的黎锦扬先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修比较文学,想着完成学业后归国,像大哥一样在大学里当教授。然而一位在中国一家电影厂当厂长的亲戚来美国访问时,顺道看望了黎锦扬,并建议他,“你应该去学剧作,将来到我那儿工作”,他才转至耶鲁大学攻读戏剧。1947年,他获得硕士学位。但他拿到硕士毕业证时,签证也随之失效,那时找不到工作,他就给《作家文摘》投稿写小说,本来准备“打道回府”,没想到投稿的那篇小小说获了头奖,还让他取得了美国的“永久居留证”。

黎锦扬的真正成名是在1957年,他以美国华人为题材创作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花鼓歌》在那一年出版了。这部长篇小说一出现,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很快被改编为音乐剧在百老汇上演。当时的《花鼓歌》创下了纽约百老汇连演六百场不衰的记录。20年后,《花鼓歌》被环球电影公司搬上银幕,风靡全球,黎锦扬也因此成为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家。因这本书,美国旧金山市还专门设立了“花鼓歌日”。除了写小说,黎锦扬还在《纽约客》等杂志撰写文章或游记,他更是将年少时发生的故事写成小说,其中1959年出版的《天之一角》就是他在芒市当英文秘书的经历。因他作品的影响力颇大,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为其成立了“黎锦扬文库”。虽然他是“黎氏八骏”的老幺,名气大多在国外,但和哥哥们比起来,他仍毫不逊色。

黎锦扬自踏入美国后便定居下来,回家乡的时候并不多,但黎家老屋的样子却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之中,他记得屋门口的鱼塘,记得屋周围“景色总那样迷人,远望山峦起伏,青松野绿,近观农庄错落,炊烟袅袅”。他三哥的孙女黎明记得,1980年,他回到长沙见了她父亲最后一面,“我们当时还赠送了八爷一些珍藏的物件,后来父亲去世,他一直有跟母亲通信”。“今年七月,黎氏的晚辈齐聚洛杉矶,我因病未能成行,失去最后一次见面机会。”黎泽荣叹息道。于他们而言,这位老戴着眼镜,一直笑眯眯的长辈离去后,黎家也要翻开新的篇章了。

阅读 103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