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真实是传记作品的灵魂

媒体:原创  作者:华韵
专业号:华韵 2012/10/1 17:35:35


知青“第一人”到知名传媒人



-----对话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



       龙巧玲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首都大学生毕业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曾让一个年轻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就是被称为首都干部子弟下乡支援建设“第一人”的万伯翱。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万伯翱在干什麽呢?他是如何从下乡知青“第一人”到知名传媒人?他有过怎样的奋斗史和心路历程呢?他是否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消沉了意志?是否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曾经的理想?



日前,正当万伯翱以电视剧《雷锋》总监制、总策划人的身份亮相时,我和这位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知名作家万伯翱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我们的对话是从拍摄电视剧《雷锋》的现实意义説起的



          一为什么要拍电视剧《雷锋》



 



 龙巧玲:在辫子剧、民国剧、战争剧、潜伏谍战剧和古典名剧以及各种小説改编剧等等充斥影视屏幕的时候、以及网络媒体欲代替书写和读书时代,你们却选择了上世纪60年代一位生命不过22周岁,当兵不过三年职务只是班长的湖南小个子雷锋(实际身高才158米左右)作为这部20多集电视剧的主人翁,第一次以电视剧艺术形式寻觅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这样的六十年代题材的红色经典剧,还会有观众吗?



 



伯翱:电视剧《雷锋》是由享誉中国描绘红色经典人物的著名作家编剧黄亚洲忠实于雷锋本人事迹为基础的作品。可谓匠心独运和引人入胜。去年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浙江永乐影视制片公司历经艰苦共同完成了电视剧《雷锋》,这部片子得到了中宣部的重视,尤其刘云山部长亲自做了批示



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钱包渐渐地鼓起来。很多人已不再愁吃愁穿了,此时拜金主义也时时抬头问路,在过去那些年代谈钱谈工资都会被人看不起的。更对恭喜发财发财致富等语噤若寒蝉。现在不同了,似乎谁有钱谁就可以神气活现,钱权交易、钱色交易、权色交易屡见不鲜,正如原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指出过,如此下去已威胁到党和共和国的生存了。人民多么需要建国初期和62年以后雷锋时代廉洁之风再吹九州大地!廉洁无私的中国优良传统人物再现十三亿人眼前,而“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努力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向上奋斗精神以及他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做好人好事不计报酬,不留姓名和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的雷锋精神曾风靡祖国大地,浸透着中华民族的子孙的心灵。



   不仅是国内,在国外,同样有很多人把雷锋当作人生的榜样。我去参观湖南长沙的雷锋纪念馆时就发现了美国西点军校赠给雷锋博物馆的旌旗,原来西点军校的将军曾经把雷锋的头像高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美国青年也有学习雷锋小组,在古巴雷锋头像被印在年轻人穿的衬衫上作为一种时尚,可见雷锋是属于全人类的。



今年35日前,由黄亚洲先生创作的50万字长篇小説《,雷锋》,也由四川新华文轩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説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下,写法则是文学的典型化。



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两类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已让我这个久经春秋风霜的人泪流双颊,相信也会感染和打动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龙巧玲:您拍摄电视剧《雷锋》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伯翱:雷锋这个真切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年轻战士,曾经那么深切地不断地感动着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尽管雷锋生活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电视剧中的思想脉搏,我们今天应该仍能真切地触摸和感觉的到。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和公仆们也能象雷锋这位普通战士当年那样为人民全心全意地奉献,时时有着自我牺牲和自我批评精神,这将重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再现我们共和国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新的高度和力度上创造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辉煌!实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教导,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实现他老人家的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殷切希望。年轻时的我就是发自内心地以雷锋为榜样,1962年作为不满18岁知识青年我远离首都和亲人奔赴河南黄泛区垦荒。漫天黄土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一条平坦的柏油马路,没有桌椅,只有透风进水的一排排茅屋,这就是我人生开始的新的生活环境。我手握原始农具锄头、铁锹和剪锯果树的钢剪、铁锯,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重体力劳动,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了整整10年春种秋收的艰苦劳动?!是父亲教导我,是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首都大学生毕业大会上表扬了我,更是雷锋精神鼓励了我



这就是我们坚持再造雷锋这位红色经典人物的最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二、 知青“第一人”      



龙巧玲:您作为首都知青“第一人”
一生中年轻时最珍贵的阶段都是在河南的黄泛区农场艰苦的环境里度过的,您后悔过这样选择吗?



 



[万伯翱]:很多的媒体记者采访我的时候第一句话总爱问我你1828岁最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农村,最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度过的,你是不是后悔?我的回答一直是这样的,我不后悔,青春无悔。因为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要求,何况我下去以后,虽然生活是艰难的,但是,我也得到了很多的东西。一分为二看事物就好了



比如,我知道了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不仅能够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也能创造世界。另外,我从一个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首都洋学生到达最底层,到了最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当了一名农业工人,也就是和农民结合了十年,跟他们朝夕共处,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完全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我从感情上,从各方面跟他们走得非常近。我就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他们的最优秀的品质,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得到的很少,有的一个月就拿18块钱,有的刚来的青年工人就是18块,我当时也是18块。后来随着你的考核、评定,升到一级农业工人,变成22块,后来再升到26块,我临离开农场的时候是升到了29块,就是说我已经到达了一个很熟练的、到达了国家要求的二级农业工人的水平。



 



龙巧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词汇对于“80后”、“90后”乃至“00后”来讲可以说是有些陌生的。从您对那些生活的描述,可见您的豁达和乐观。您觉得如果让您在今天这个大时代、大背景下,您想和“80后”、“90后”、“00后”说些什么呢?



[万伯翱]因为这毕竟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今天回顾历史,当然还是比较乐观。因为我离开了农场以后,又被保送上了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在开封,毕业以后我入了伍,后来当了团政委。现在回忆起来,是当时的生活是比现在的“80后”、“90后”无法想像的艰苦。虽然我不能比老一辈长征有生命危险,我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我的生活比起现在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的差别。因为那时候基本是体力劳动,要靠天吃饭,



三从小就有志当作家



 



龙巧玲:虽然身处那样艰苦的环境,您坚持了10年并且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农业工人,真的非常不容易。那些艰难的日子您是如何度过的?战胜了怎样孤独和寂寞的?



万伯翱:是对文学的热爱,是那些好书影响了我,劳动和生活让我变得豁达和乐观。小的时候,我在育才小学读书,那时候我们国家和前苏联的关系很好,前苏联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普通一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普希金的诗、托尔斯泰的小说,我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受了很大的影响,从小就有志当一个作家



当时大家强调是要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家、艺术家都要到工农中去,到生活的基层中去,到那里学习劳动人民的品质,学习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



我认为在这方面我还是一个受益者。在农村中,我下去的时候,我父亲也说,你不是没上过大学吗?你不是一个高中生吗?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大学。实际上你要用功的话还能学习不少东西,比如我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我有厚厚的一个笔记本,还不止一本,我记了那么多。我在日记本上都要写上劳动人民的谚语,不管是天气的还是生活的,或者是口头的,对我的素材的积累,对我今后的创作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苹果露出了枝头,秋天收获的时候,就是出叶了,出树冠了,那时候树叶开始掉,果子开始大,所以叫出叶了露头了。露头以后,劳动人民就跟我讲,“小万,你看那个苹果红得就像一个红灯笼一样”。“红灯笼”这个词,很多作家、大作家都想不起来,这个苹果叫红玉,本身是红透的,比现在的富士还要红,叶子又掉了,一个枝子那么长,一个苹果挑出来了,劳动人民的形象思维是非常强的。



我父亲不题字,不参加什么仪式,也不担任名誉职务,但是我在196296号下去的时候,父亲主动要求给我提了个字,他送我一个笔记本。是1959年父亲参加劳模大会发的奖,他就把这个本子送给了我。并且题了一句话是“一遇动摇,立即坚持”。我最近找到了那时候日记本,我的日记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说成是“黑材料”,要查,要没收,但是农场的工人们还是帮我保留下来了。我现在看到这个笔记本了,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四真实是传记作品的灵魂



龙巧玲:您现在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去年刚刚出了一本新书是叫《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多年来你一直笔耕缀,作为一名知名作家,您在创作上有着怎样的体会和感想呢?



万伯翱我已经出版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今年正校对《六十春秋》,最新的一本书就是去年出了一本叫《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意思就是红地毯上的晨梦。像昆曲上用的就是泛指这个戏曲舞台,实际上是一个评传。我把孟小冬的一生介绍给大家,因为我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会长,当会长总不能一本传记不会写,所以我学习。第二我感兴趣,因为从小我妈妈就带我看戏,对粉墨生涯,对生净旦丑很感兴趣,所以我挑了一位在中国戏剧史上可以说是最著名的首席女老生,现在大家很熟悉梅兰芳,他是戏剧大王,也是戏剧大师,《梅兰芳》电影章子怡演的角色就是孟小冬,她是须生,女人戴上胡子演戏叫女须生,我可以这么说,她是中国历史上首席老须生。



我这个对青年人有什么教育意义呢?作为媒体人,我就想通过这么一个非常贫苦的艺人、一个女孩子,她竟然能够经过十分刻苦的努力、学习,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努力的程度,只要成功、只要肯攀登,她就是个很生动的例子,她当然有她的天份,但是她的刻苦、她的用心、她的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成份。



   她在很已经成名了,也成家的情况下,因为知道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她在成名之后又潜心学习,她一个女孩子立志要拜,而且她感情上受到了刺激。梅兰芳把她抛弃以后,万念俱灰的时候,毅然又站起来,又学了五年,这五年可不是一般的五年,京剧讲“关门弟子”,她就是真正的京剧大师余叔岩“关门弟子”。女学生学习比男生要困难得多,因为在旧社会,在那个时代,还男女授受不亲,经过很多朋友的要求,另外于余叔岩余偷偷看这个女孩子能不能培养成角,最后真正的磕头,行大礼,还要摆宴席才能进来学。



学习也很苦,你怎么对待他的夫人。你要尊重师母,要给师母买绸子、缎子,还有两位女公子,怎么对待?也要搞好关系,送点礼。最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沟通,让他们大家都认可你是来全心全意学习艺的,不是来干别的,最后两个女公子也陪她练、陪着学。



,传记文学是读者比较受欢迎的。孟小冬一生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一个是梅兰芳,一个就是杜月笙,关于对杜月笙的评价,过去我们都认为他是上海的黑帮头子、上海滩皇帝、坏极了,坏透了,但是当你阅读大量历史资料之后,你发现杜月笙也有优点。杜月笙在历史上有肯定的,就是他是抗日,有大量的材料事实证明这一点



 我们传记作品最看重的就是真实,我们在拍摄电视剧《雷锋》时也是一直强调的,比如



可不可以为了取悦观众胡编雷锋恋爱,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雷锋没有谈过恋爱。很多的观众希望雷锋谈恋爱,好看,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很严肃的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出品的片子,一定要尊重事实。传记文学的灵魂就是真实。 



五乐于慈善的知名传媒人



龙巧玲:我们知道您原来当过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和总编辑,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行报刊退出机制,您曾经是一个媒体人,也是一个媒体老总,您怎样看待当今媒体的生存状态?



万伯翱:我虽然当过十年《中国体育》杂志社总编辑、社长,也当过《车王》《运动休闲》的总编辑,我现在还担任《中国钓鱼》的名誉主编。并且正在创刊一本《中国传记人物》的杂志,准备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现在刊物、报纸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就是发行量下降很厉害。



比如体育报,也是毛主席题字、邓小平题字,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有领袖关心。但是,似乎辉煌时间过去了,象《中国体育报》,毛主席题字以后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经达到百万份。毛主席题的“新体育杂志”也是主杂志,报纸是主刊,现在体育总局还有30多种报刊,但是很遗憾的这两种报刊都在下降。从三位数毫不客气地下降到两位数,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按照老的思维,不和广大的读者、网友交知心朋友,了解他们想看什么、想读什么,老是闭门造车,想当然,这样做报不受大家的欢迎。



。现在很多出版社、很多杂志,有很多不能生活了。读者不看,广告没有,上不去,就要倒闭了。也是一个很严峻的事实。现在要求文章既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当然也不能搞一些乌七八糟的,报纸上光登黄色小说行吗?西方也不允许啊。以这个吸引读者,这也是不允许的。



你怎么样既能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又能够引人入胜,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就得向有些好的媒体学习,适应市场的规律。



我们现在就采取这样的办法,就是强强联合,我有我传记文学的优势,全国传记文学的作品在我这里,传记文学的作家在我这里,传记人物,这些优秀的人物,中华民族的、外国的,经过历史考验的传记文学都在这儿。我可以刊登,刊登出来都很吸引人。我也是《作家文摘》的名誉社长,《作家文摘》现在达到二三十万份,一是真实,二是它的人物,高层的爱读,中层的都喜欢读。我们就努力抓住了受众读者的心理需要。



龙巧玲: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您不仅是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慈善家。多年来,您总是不断把自己创作所得的稿酬和书籍捐了出去,您是如何考虑的?



 



万伯翱:我父亲万里万老爷子虽然是退下来后,不题词不参加仪式,不挂名,不担任什么名誉职务,但是我知道有两项他没有辞去,一个是网球协会的名誉主席,还有中国文学基金会的名誉会长。为什么他担任这些呢?主要这是他的终身热爱,我受他的影响,也喜欢打网球、坚持搞文学写作。中国文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对于那些坚持写作又没有经济能力的进行一些经济和道义上的支助,这个很有意义。这些年我出了几本专著,有不错的稿酬,我就陆续捐一些给基金会,以尽我绵薄之力。 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我也捐了一些,最多的一次是给上海看守所,捐给那些少年犯捐了十万,少年犯原来也许是打家劫舍,横刀抢劫,那个时候他是强势人群,我们这些人见了都害怕,但是到了监狱里面,马上变成弱势人群,没有人理,没人管,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了。为什么?尤其他劳教出来以后,都歧视他。好孩子我们还管不过来,像这样的小坏蛋,都住过大狱被改造过了,我们怎么能管他呢,后面排队去,没人理,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第二次犯罪、第三次犯罪。所以我捐给了上海的这个关爱少年犯的爱心基金会。这样把这个钱集中起来以后,如果这群孩子,优秀的、脑子很好的,还想读书的,父母也不管了,甚至成为孤儿了,这些钱就可以让他们去读书,去学习技术,将来回到社会成为有用之才,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一块也似乎是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的一个缺陷,我们就尽力为政府分担一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联系电话;13124729559 13910412589 



   
编;100043



EMAILlongqiaoling@sina.com



联系地址:北京石景山区八角南路2号图书馆3302室《中国人物传记》



联系人:龙巧玲



阅读 99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运营:首湘缘网
京ICP备05067984号-3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